1958年6月27日我校经辽宁省锦州市地委批准建立,属农业类工科普通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当时校名为锦州专区农业机械化学校,校址在锦州黑山新立屯镇,学制3年,设农机化一个专业。同年12月迁到锦州义县,1959年更名为锦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1961年3月迁到现址——锦州市松山新区凌南西里41甲。1962年4月学校改为辽宁省锦州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1964年又改为辽宁省锦州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1969年4月至1972年6月学校因“文革”而停办, 1972年7月经省革委员会批准,恢复锦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隶属锦州市农机局领导。1973年7月并入辽宁省农学院锦州分院,为该分院的农机系,1973年11月恢复了锦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独立办学。同年12月全省招生,学校设有农机管理、农机修理两个专业。1975年8月,又和并到锦州农学院,为该院农机系,分设为大专、中专、技工班3个部分。1977年8月,锦州农学院撤销,我校恢复为锦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隶属关系未变。1994年,我校已由最初的农机化一个专业,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机电技术应用、农副产品贮藏与加工、汽车拖拉机运用与维修等4个专业。
199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我校更名为锦州市农业工程学校。2000年6月归属市教育局,2003年9月更名为金沙城线路检测中心。
2003年,在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700多万元,兴建新教学楼7400平方米,圆了全校师生多年的梦想,使学校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并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年在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0多万元,建了二次加压泵房,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师生生活的供水问题;投资100多万元,购置了100多台电脑,装备了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语音室,一套智能广播系统和其它教学设备,使学校的教学硬件有了很大改善;投资近20万元改造了学生食堂,使学生食堂的设备较为先进、卫生状况大有改观;埋设地下电缆1200延长米,不但保证了用电安全,而且也改善了校园环境;修建了270平方米的车库,解决了停车问题。
2005年1月,我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汽车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同年6月成功地举办了国家重点校庆祝活动暨学生技能展示会,市委副书记王铁成同志,副市长陈金玉同志,市人大副主任张国荣同志,市政协副主席史建平同志,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元廷同志,市教育局马振福局长等领导亲自到会,为我校揭匾,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2006年6月我校被辽宁省政府授予省职教系统先进单位。市财政拨款80万元用于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购进CAK系列数控机床两台,CAC140车床8台,各种焊机29台,水焊设备15套,实习用轿车一台,以及各种机加类、电工仪表类、工厂供电类设备,共计投资90多万元。
2007年1月我校被市政府评为锦州市普惠制培训名牌学校。年底我校自筹资金170多万元,省教育厅投款80万元,经各方面论证并按上级有关要求,将这250万元重点投放在机加、汽车、机电等三个实训基地和改造与增设微机室。同年校园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拆除老办公楼和食堂,新建食堂、综合办公大楼、大车间、门卫等建筑面积达7700平方米。
2008年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本年度前后投入15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购进的设备有数控加工中心、摇臂钻、牛头刨床、平面磨床各1 台,购进8台液压传动与PLC实训装置实验检测台,改造了一个机房并更新添置了部分设备。同时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投资近百万元用于环境建设。栽植花草2300平方米,植树220棵,铺步道方砖2400平方米,沥清路面2100平方米。
2009年我校承办了锦州市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我校参赛的学生在汽车维修工竞赛中,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代表锦州市参加了省教育厅和省劳动厅举办的技能大赛,参赛教师王百涛在大赛中获第5名,在中职校中位列第二名,另外我校有四名学生获二等奖。
本年度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重点是汽车专业和机加专业,共计360万元。其中汽车专业280万元,购进各型汽车9台,实践教学用台(架)30余套,汽保设备及工具40余套,烤漆房一个,汽车故障诊断仿真实训室1 个。机加专业投入80万元,购入普通车床20台,氩弧和气体保护焊机8台,箱式电阻炉12台,硬度计4台,显微镜4台,台钻8台。
2010年学校又以各种渠道寻求建设资金130余万元购买电气装备实训台、机械基础电化教学等实训设备,按岗位、工位设计,模拟企业生产氛围,新建和完善了PLC实训室、电子实训室、电控实训室、照明仪表与电控实训室、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刀具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共记8个实训室。
同年在市学生职业技能比赛中我校学生包揽了参赛的所有的奖项。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有2名学生获国家银奖,10名学生分别获省级一、二奖。
2011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学校获市德育先进单位、市先进团委荣誉。学校申请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300万元,建设机加工实训基地。校内数控加工和机电技术应用2个实训基地获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立项。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机电技术应用2个专业获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项目建设立项。我校学生在“丰田杯”全国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机修团体项目比赛中获得银奖,在“亚龙杯”全国中职组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铜奖。我校教师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语文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
2012年学校获 “辽宁省先进团委”、“锦州市教育科研基地校”和“锦州市德育先进单位” 荣誉。学校机械加工技术和数控技术应用2个专业获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项目建设立项。我校牵头组建的锦州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与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开展“3+2”联合办学,设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我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汽车二级维护与车轮定位团体项目金奖、汽车空调维修项目和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银奖。我校教师在“创新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
2013年学校43门专业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其中38门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中职升学工作,成立高考班。学校申请到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购买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在国家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汽车二级维护与车轮定位团体赛获得银奖、汽车空调维修项目获得银奖、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项目获铜奖。学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创新杯”全国说课大赛决赛中获得一、二等奖、4名教师在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2014年学校整体搬迁到滨海新区职教园。召开了汽车、机电、数控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与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举办“3+2”模式联合办学,增设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学校获得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资金380万元,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和购置体育器材。我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改革各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学生在“通用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定期维护与车轮定位”团体赛银奖。我校教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课堂教学比赛项目中获一等奖,3名教师在辽宁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一等奖。
2015年完成了对太和区职教中心、一职专机加工专业的合并接收工作。学校增开“汽车车身修复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2个三年制专业。与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五年制大专联合办学,增设“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电气化铁道供电”两“3+2”专业。学校获得国家中职教育基础建设项目资金700万元,购买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汽车运用与维修、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教学实训设备。我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汽车空调、汽车维修、电气安装与维修等3个项目分获铜奖。承办了辽宁省电工电子类电气安装与维修赛项技能大赛、锦州市第二届“状元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我校9名教师在国家信息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训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
2016年学校与辽宁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增设数控技术“3+2”专业。学校获得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建设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和楼宇智能化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承办了锦州市第三届“状元杯”青工职业技能大赛中焊工、钳工、汽车维修工三个工种的赛事。我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电气设备安装和机电一体化2项获得国家级铜奖。
2017年学校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增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个“3+2”专业。承办了锦州职业教育对接临港产业暨我校名校建设启动大会。学校与锦州航星集团签订协议,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2018年学校重新厘定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内涵,提炼三大骨干专业的特色文化精髓。学校获得辽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项目资金170万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获得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资金313万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汽车车身涂装实训中心、智慧教室和校园文化。学校与航星集团建立 “校企一体双赢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学校万米“产教一体”综合实训楼项目获得批复。
2019学校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等4个“3+2” 联合办学专业。学校牵头组建了锦州市临港产业校企联盟。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评为市“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获得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建设工业产品设计与精密测绘创客空间、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创客空间和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创客空间项目。我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 和“车身涂装”两项获得铜奖。
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我校培养毕业生近2万余人。学生的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为区域经济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